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选择,简答)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
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能够通过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来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被视为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割的,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扒通过普遍联系和相互关系来构成世界。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还是社会中的物质实体,都是以一定的运动方式存在于世界中的。
(1)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物质范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
性。
②近代行为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
结构层次一一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
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更无法将唯物主
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无法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
(3) 列宁进一步对物质趣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7)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形式
3.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趋势,表明了事物
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2)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
其积极因素。
(5)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
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把握住它的现存状态又要把握住它的发展趋向,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
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②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怎么做:要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坚信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进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开拓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又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在应对挑战和解决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
4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
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3) 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①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②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5) 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7) 实践对认识的界定作用表现: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区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间
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猜好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桥兆贺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
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实践的中介是指各敏派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
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2) 价值的四个基本特征: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3)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①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
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②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
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4)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
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5)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②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实践。
①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
②价值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指明了科学的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条正
确的思想路线,其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核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7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1)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总的来说可以将交往划分为物质一。交往和精神交往。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③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格局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程。
①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历史向社会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②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③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是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城市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取得的成果。
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②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③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⑵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9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10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了解)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
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
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发挥作用。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13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3)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
本家集团
14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经济发展失调
(2)政治体制失灵
(3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显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乱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简答)
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
②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
③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
这些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社会需要和容观
条件
15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①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②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间题。
③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15预见未来的方法论原则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 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对未来社会特点作出预见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已有百余年历史,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就蕴含着对我们把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启示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16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①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工人阶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②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 作者:Steady298
- 链接:http://blog.steady298.com/article/192a5d3b-4a07-416f-b3dc-803b3cf4ff99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